复原及修缮技法研究

灵活利用通过传统建筑研究而积累的样式及技法等方面的资料,对建筑文化财产的修缮和复原方面提供样式考证和复原设计方面的支持。主要项目有洗砚亭池的复原设计,利用3D扫描数据进行的弥勒寺遗址石塔复原设计等。同时还正在促进黄龙寺和弥勒寺,定林寺等古代建筑的复原研究,遗址保存修缮技法研究等工作的进行。



弥勒寺遗址石塔维修工程

Image

弥勒寺遗址石塔

1998年结构安全检查结果显示,益山弥勒寺遗址混凝土老化并存在结构安全性忧患,1999年决定进行拆卸维修。此后,国立文化财研究院与全罗北道签订代理工程协议,自2001年10月开始促进石塔的拆卸调查与维修。拆卸前寻找关于石塔的详细资料存在困难, 解体调查过程中,开始积累详细的资料。正在建筑、考古学、美术史、保存科学等各种领域进行各种学术调查和与石造文化财产维修技术有关的研究。现在弥勒寺遗址石塔解体与发掘调查全部完成,为最大程度重新使用原来的构件,正开展保存处理与正式维修工程。

概要

弥勒寺是百济武王修建的寺庙。关于弥勒寺的修建过程在《三国遗事》里有相关记载。相传武王和王妃在一起去龙华山狮子寺访问的路上,遇到了弥勒三尊。在知命法师的帮助下,武王一夜之间就填平了莲花池,建成了由三个金堂和三个塔组成的大型寺庙。弥勒寺遗址通过2009年1月出土的舍利容器救命了其创建时间是639年,石塔到现在已有1400年的历史,在金堂和塔中间是唯一一个基本上保持原貌的建筑。

据推断这个石塔本来是9层高的,在17世纪前已经坍塌。1915年日本人在坍塌的位置上用水泥进行了加固,从那以后一直是以局部大范围坍塌的状态维持到现在。但是,弥勒寺遗址石塔作为我国石塔中规模最大,现存最古老样式的石塔,其内部1层的十字形通道和心柱,天花板的结构等无不真实地反映着我国石塔的特征。

1998年,文化遗产委员会根据结构安全检查结果,为达到对文化遗产长期保存的目的,决定对石塔进行解体修缮工程。从1999年开始,全罗北道为对石塔进行解体,设置了加设的”虚家”(为保护建筑物而围绕其修建的保护性建筑)。国立文化财研究院于2001年10月开始代理担当保存工程。 截至2010年,解体与发掘调查已经完成,现正开展保存处理与维修工程。


image 解体之前的弥勒寺遗址石塔
image 弥勒寺遗址全景

解体工事

弥勒寺遗址石塔的修缮和维护过程

1998年,文化财产委员会根据结构安全检查结果,为达到对文化财产长期保存的目的,决定对石塔进行解体修缮工程。
此后,全罗北道架设了保护棚,2001年10月以后,由国国立文化财研究院作为代理工程进行促进,对加固石塔的混凝土与石塔材料进行了拆卸调查。


image 解体之前的石塔(东侧面)
image 解体之前的石塔(鸟瞰)

传统石雕工艺的刻工们用”钉”(一种特定的石雕工艺工具)把 1915年日本人为对石塔进行加固而架设的混凝土凿碎,并和塔部材料分离开来。到2004年分离下来的混凝土重量达185吨左右。


image 混凝土拆卸(6层)
image 解体混凝土(2层)

专门修缮传统文化财产的技工们把石塔的部材用安全带打结捆绑,其后,用10吨规格的起重器械将其解体。为使石塔部材能够被安全解体和搬运,需要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技术。


image 解体石塔
image 砖石结构拆卸

随着砖石结构的拆卸,原本被遮住的一层塔身与基坛部露了出来。尤其在西南部砖石结构拆卸中新发现的石人像,头像与身体几乎完好无损,状态良好。石人像据推测为砖石结构堆砌之前所造。


image 西南侧出土石人像
image 1层拆卸前加固

石塔一层与基坛部呈倾斜变形之面貌,为今后进行安全维修,拆卸不可避免。2009年1月,在对十字形通路内的中心柱石进行拆卸的过程中,发现了百济武王时期供奉的舍利壶等舍利容器文物。


image 拆卸前的十字形通路
image 十字形通路整体平面

实测调查

测量解体之前部材的位置

解体之前,利用数码测试装备对塔部材的位置和形态做了精密的测量和调查,并全部记录下来。各部材的位置是从基准点(BenChmark)分三个层次(X,Y,Z)测量的,这样可以清楚地记录解体前各部材的原来位置。同时在修缮后也要测定部材的位置,这样就可以对解体前后的状态进行比较研究了。


image 测量解体之前部材的位置
image 测量示意图

对部材的实测调查是为掌握形态和尺寸,制作方法等。这些数据用图面和照片记录下来,将作为日后建立修缮维护计划时候的重要参考资料来使用。


image 解体部材摄影
image 塔棱部屋盖石CAD图像

解体过程中的平面形象和部材形态等通过3D扫描技术记录成三维形象资料。这些数据通过为修缮维护工作而开发的电脑模仿技术被记录下来,将会在日后解析石塔的结构和坍塌原因,进行学术研究时作为基础资料而使用。

部材与现况3D扫描


image 3D扫描图像
3D Scan image 3D Scan

概要

弥勒寺遗址石塔塔座部发掘调查是为了阐明石塔轴基部的建造技法,确认结构状态,为今后石塔的维修提供参考而实施的。通过此,发现了弥勒寺在建造时,为建设包括建筑物在内的宽敞的地基成土层和塔址而又挖出的掘进线及加固层等地基部的结构和状态。掘进线内侧主要由沙土或沙质粘土中混合了切割石的土石混筑进行加固,基石下端与东塔遗址一样,全部铺设了基盘石。此外,从基盘石中间至上面,由未混合切割石的单独的沙质粘土板筑加固,柱基石下部与十字形空间地面石下部的土层并无很大差异,且发现了使用木棒打夯的痕迹,痕迹极为明显。未混合切割石的沙质粘土板筑层在基座内部形成了同一层,这据推测是在铺设积心石时,为令内部一直到基石高度因切割石和加固层等而不规则突起的土石混筑加固层的上面高度变得平行而建设的。

通过此次发掘调查,具体阐明了西塔基部的构造与建造方式等,可以掌握为建造西塔而建设地基的方法与顺序,是极为重要的成果。另一方面,在内部十字形空间的南侧地面石解体过程中,出土了据推测为镇坛具的各种文物。这些文物从地面石下部土层中零星出土,有土制螺发、青铜发髻饰品等,分金铜制、玻璃制、铁制等,种类多样。除螺发和发髻饰品等之外,大部分出土时为破片状态,与过去弥勒寺遗址发掘调查当时出土的文物样式相似。


image 西侧基台外部的勘探沟内部
image 石塔解体与发掘调查完成后全景

保存处理

弥勒寺遗址石塔的修缮和维护过程

根据对修建石塔的岩石的特性与开采石头的地区、生物侵害及去除实验、污染物评价与去除实验、保存环境等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制定了保存处理计划与今后的保存管理方案。


image 保存科学综合损伤度
image 保存环境管理方案

受损材料的保存处理过程由清洗 → 粘贴 → 保形 → 强化 → 拨水 → 补色过程构成。根据污染物的种类与污染程度,最大程度减少对原来表面的损伤,采用湿式和干式方法进行去除。


image 去除表面污染物
image 加入金属加固材料

为提高破损材料的耐用性,根据石材的状态与重新使用部位,加入不锈钢、钛、铜、环氧树脂砂浆PIN。破损的部分使用环氧树脂进行连接,龟裂部位注入环氧树脂。


image 粘贴面环氧树脂
image 注入环氧树脂

采用无机质材料对表面进行整理后,使用丙烯颜料进行配色。根据石材的风化度,在表面喷洒涂抹1~3次拒水剂。


image 粘合部位表面处理
image 树脂保形处理

形态需要补充的材料根据破损状态对新石材进行加工后接合。加工的新石材表面利用各种工具加工成与风化表面相似的状态,令质感相同。


image 保形部位新石材加工
image 石材加工工具

舍利容器整理调查

在对石塔进行拆卸的过程中,在一层中心柱石中央的四方形舍利孔(边长25厘米,深27厘米) 内发现了舍利壶等19种、684件国宝级文物。出土文物中舍利壶确认了外壶、内壶、玻璃瓶三重结构。通过金制舍利奉迎记的“己亥年”(639年)铭文,揭示了石塔的建造时期。此次发现被看作是百济地区最大的考古学成果之一,将为相关文物提供绝对编年等,并揭开百济文化研究的新篇章。


image 舍利容器出土前全景
image 舍利孔与心呪 (2009.01.14.)
image 舍利容器最初出土状态
image 金铜制舍利外壶、金制内壶、舍利
image 金制舍利奉迎记(前面)
image 金板 、金制镊子
image 银制冠饰
image 银制官带装饰
image 青铜盒
image 琉璃玉等各种珠子
image 玻璃板

促进经过

期间 内容
1997年12月
~1998年12月
实施石塔构造安全检查,经过文化财产委员会的审查,决定解体维修。
2000年1月
~2001年10月
实施架线工程,准备石塔解体,建立负责组织,设置木质脚手架。
2001年10月31日 签署工程代理协议,举行告由祭。
2001年11月 开始实施石塔及其周边的气象环境调查(继续)
2002年1月
~2002年12月
-对石塔6层~3层实施解体调查
-架线与办公设施增强工程
-成立弥勒寺遗址石塔整修咨询委员会
2003年1月
~2003年12月
实施石塔构造安全检查,经过文化财产委员会的审查,决定解体维修。
1997年12月
~1998年12月
-实施石塔2层解体调查
-发行解体调查报告Ⅰ
-建设户外材料装载设施
-调查国外石质文化财产整修现场(柬埔寨吴哥窟)
-对石塔岩石特性与石材供应地区实施调查研究
-对弥勒寺遗址石塔生物侵害现状与保存处理剂实施调查研究
2004年1月
~2004年12月
-实施石塔1层解体调查
-发行解体调查报告Ⅲ
-弥勒寺遗址石塔混凝土成分分析与强度调查
-护线架拆除工程
-通过结构解析的弥勒寺遗址石塔倒塌原因调查研究
-国外石质文化财产整修现场调查(希腊•意大利)
-举行弥勒寺遗址石塔解体与复原论坛
2004年12月16日 -石塔1层精细调查
-发行解体调查报告Ⅱ
-完成石塔混凝土解体(185吨)
-举行弥勒寺遗址石塔解体调查报告会
-国外石质文化财产整修现场调查(印尼婆罗浮屠)
-石塔混凝土成分分析与强度调查
-2005年1月~2005年12月:石塔材料表面污染物质调查研究
-石塔材料加工标准调查研究
2006年1月
~2006年12月
-石塔1层与石筑解体调查
-石塔材料物理化学风化度调查研究
2007年1月
~2007年12月
-石塔1层与石筑解体调查
-风化材料强化处理调查研究
-弥勒寺遗址石塔构造稳定性评估研究
2008年1月
~2008年12月
-完成石筑解体,实施石塔1层解体调查
-完成弥勒寺遗址石塔构造稳定性评估研究
-石塔出土文物成分分析调查研究
-石人像的发掘与调查
-弥勒寺遗址附近外运材料现状调查
-现场公开说明会
-设计弥勒寺遗址石塔整修基础,制作模型
-弥勒寺遗址石塔损坏材料的保存处理
2009年1月
~2009年12月
-舍利容器调查(舍利壶等19种684件)
-举办舍利容器记者招待会
-石塔1层与基坛部解体调查
-增强处理材料构造功能调查研究
-对损坏材料的增强与保存处理
-举办舍利容器特别展
-对石塔1层部实施位移测定等,进行精密调查
-举办弥勒寺遗址石塔构造增强方案研讨会
-基坛部发掘调查
2010年1月
~2010年12月
-舍利容器调查(舍利壶等19种684件)
-举办舍利容器记者招待会
-石塔1层与基坛部解体调查
-增强处理材料构造功能调查研究
-对损坏材料的增强与保存处理
-举办舍利容器特别展
-对石塔1层部实施位移测定等,进行精密调查
-举办弥勒寺遗址石塔构造增强方案研讨会
-基坛部发掘调查
2010年1月
~2010年12月
-石塔1层基石和盘石解体调查
-石塔基坛部发掘调查
-石塔复原基础设计
-正在进行材料实测调查和损坏材料保存处理等
-发行弥勒寺遗址石塔解体调查报告Ⅳ
-召开百济佛教文化的宝库“弥勒寺”国际学术论坛
2011年1月
~2011年12月
-制定弥勒寺遗址石塔整修计划
-制作用三维资料的石塔精细模型
-石塔筑基部土层增强方案试验研究
-舍利容器等出土文物实测调查
-石塔与石筑解体材料实测调查
-基坛与1层损坏材料的保存处理
-召开弥勒寺遗址石塔整修国际论坛
-召开弥勒寺遗址石塔地区居民公开说明会
-发行弥勒寺遗址石塔解体调查报告Ⅳ
2013年1月
~2013年12月
- 弥勒寺遗址石塔维修工程与常驻监理开始
- 石塔损坏材料(1层~2层)保存处理
- 石塔基础土层加固方案实验研究
- 提交石造文化财产维修技术专利申请
- 共同举办舍利容器特别展,发行图录
- 更换护栏工程等设施维护维修工程等

弥勒寺复原维修研究

益山弥勒寺遗址(史迹)自1974年东塔遗址调查之后,历经约17年的发掘调查,发现其为百济最大的寺院,三座塔和三座金堂通过走廊划分区域,分别形成中院、东院、西院区,寺院布局形式独特。弥勒寺复原维修研究正通过制定破旧的弥勒寺遗址的维修计划及复原考证研究来建设弥勒寺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古都,促进其被收录为世界遗产等。

详细内容

研究目的

  • 制定考虑弥勒寺遗址遗构特性与周边环境的维修计划
  • 为实施系统复原、维修而对主要建筑物遗址进行复原考证研究
  • 弥勒寺历史文化环境建设与和地区相联系的活性化方案研究


主要促进过程(2013年)

  • 寺院遗址内遗构现况分析与维修方案基础研究
  • 弥勒寺遗址内排水系统与周边水路分析调查
  • 指示牌、参观路线等参观环境改善方案研究


主要促进计划(2014年)

  • 设定各主要遗构维修范围与方法
  • 遗构维修技术与材料研究
  • 遗构保护设施与公共设施改善基本计划
  • 复原考证基本研究(布局与界线、基座与石筑建筑)

庆州石塔的修缮和维护工作

Image

感恩寺遗址东三层石塔

感恩寺遗址东•西三层石塔,佛国寺多宝塔及三层石塔是根据2001年度的精密安全检查结果,由文化财产委员会制定了修缮方针,并从2003年至2010年8月开始由国立文化财研究院庆州石塔修缮维护事业团队着手进行修缮和保存处理工作的。

庆州佛国寺三层石塔2010年12月东北侧上层塔座盖石出现龟裂,正由庆州石造文化财产维修工程处实施维修。

概要

感恩寺 History of Gameunsa temple

感恩寺是一座开始修建于实现三国统一伟业的新罗文武王时期,并于神武王2年(982年)完工的寺院,金堂前面东、西侧建有三层石塔(国宝)。1959~1960年的第一轮发掘调查与1979~1982年的第二轮发掘调查结果显示其为双塔式伽蓝布局,寺院遗址内仅剩下东•西三层石塔向人们诉说着统一新罗的光荣历史。感恩寺遗址东、西三层石塔建造规模几乎相同,通过二层基坛与三层塔身等构造可以了解统一新罗石塔的原始样式。石塔总体高度为东塔13.3米,西塔13.9米,是庆州三层石塔中规模最大的一座,也是韩国佛教美术的代表文化遗产,意义极大。

西三层石塔于1959~1960年,东三层石塔于1995~1996年进行了整体拆卸修理。此后,西三层石塔的第三层出现结构问题,在部分拆卸后,进行了复原与材料保存处理。东三层石塔在进行现状调查后,实施了塔区的复原与材料保存处理。


image

佛国寺 History of Bulguksa temple

位于庆州吐含山的佛国寺于新罗景德王10年(751)开始修建,并于惠恭王10年(774)竣工,朝鲜宣祖26年(1593)因日本入侵,大部分建筑消失。此后,极乐殿、紫霞门在1969年至1973年实施发掘调查后进行了复原,具有了现在的面貌。寺院内,统一新罗时代修建的被称为多宝塔与释迦塔的三层石塔、通往紫霞门的青云桥、白云桥、通往极了点的莲华桥、七宝桥被指定为国宝进行保存。这些文化财产展现了当时新罗人在石头方面的出色技艺。同时,毗卢殿供奉的金铜毗卢舍那佛坐像与极乐殿供奉的金铜阿弥陀如来坐像等文化遗产也令人联想起当时灿烂的佛教文化。它的这一价值获得承认,1995年12月与石窟庵一起被收录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佛国寺的布局极好地表现了想对过去、现在、未来的佛祖所生活的净土,即理想之乡进行展现的新罗人的精神世界。据《三国遗事》中记载,金大城为了前生的父母修建佛国寺,但是,他在去世之前未能修建完,此后由国家完成并作为为国家祈福的寺院。


image

前调查,记录状态

石塔提前调查与现状记录

1.材料技法调查

对石塔修建当时的技法与现在所剩材料的大小与位置等进行了调查。所测定的材料进行了图纸化,在复原时用作基础资料。


image 材料技法

2.三维图像记录

为确保维修前石塔的保存管理基础资料与记录等,实施了三维扫描。通过三维扫描, 用三维资料、视频等现状资料按比例对石塔的实测、图纸、构造说明进行缩小,通过模拟,表现了人为、自然毁损现象。


image 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三维数据
image 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三层屋盖石数据

3. 风化破损度调查

为了解各塔的破损程度,制定日后保存处理计划,现正以现场调查和实验室调查为基础制作风化图。风化图按表面风化、表面污染、生物危害、保修位置等分类,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更详细的内部分类。利用摄影图与3D图提高分类界限的正确性。特别是还增加了对表面污染及生物危害的SEM/EDX,和离子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将作为基础资料在祛除表面污染物时使用。


image 风化破损度调查
image 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北面风化图

维修方案研究

1. 防漏水研究

由于感恩寺遗址东•西三层石塔的屋顶石和缝处漏水而导致了内部设施的外露及石塔表面的损坏,进而引起风化现象。另外,多宝塔的四角栏杆部位尽管设置了排水设施,但由于风化及异物质的堆积,因此其和缝处也有漏水现象出现。现在,正在对排水设施的技能及和缝处漏水原因,以及由此引起的石材破损现象进行考察,研究防止漏水方案与防水对策,决定拆卸修理方法论。


image 除去佛国寺多宝塔排水口异物质

2. “隐藏(接头)”复原研究

“隐藏”在部材与部材进行连接固定过程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现计划对感恩寺西三层石塔的修缮过程中缺失的”隐藏”进行复原作业。为此,要调查”隐藏槽”,分析它的成分和大小,制作模型,进行工学实验。此外,还对隐藏接口方法进行研究,并反映在维修中。


image 解体之前屋盖缝处状态
image 隐藏复原模型

3. 维修方案研究、改修

由于感恩寺遗址东•西三层石塔的屋顶石和缝处漏水而导致了内部设施的外露及石塔表面的损坏,进而引起风化现象。另外,多宝塔的四角栏杆部位尽管设置了排水设施,但由于风化及异物质的堆积,因此其和缝处也有漏水现象出现。现在,正在对排水设施的技能及和缝处漏水原因,以及由此引起的石材破损现象进行考察,研究防止漏水方案与防水对策,决定拆卸修理方法论。


image 解体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
image 伽马射线摄影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擦柱

4. 保存处理剂的选择研究

对处于风化中的部材部分使用能提高其耐久性的强化剂,对发生破损错位的部材部分采用粘合剂,对发生剥离现象的部位使用填充剂等,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剂。因为这些处理剂随岩石种类,风化程度的不同,材料和效果也各异,因此,要针对不同情况对各个石塔进行疑似实验,以确保选择最有效的保存处理剂--这项研究已完了。


image 灌注填充剂
image 测试岩石强度

5. 为选取复原用新石而进行的石材研究

为正确选取复原时的代用新石,需要提示有关原部材的科学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一般通过对原来石材的自律测定和Y一射线光谱仪分析等来测定感恩寺遗址三层石塔的岩石种类。以此为基础掌握可能的采石地区,并在此类地区获取复原感恩寺遗址东•西三层石塔时所需的石材。


image 采石

文化财产保存管理

石雕文化财产保存管理

1. 祛除表面污染物

由于感恩寺遗址东•西三层石塔的屋顶石和缝处漏水而导致了内部设施的外露及石塔表面的损坏,进而引起风化现象。另外,多宝塔的四角栏杆部位尽管设置了排水设施,但由于风化及异物质的堆积,因此其和缝处也有漏水现象出现。现在,正在对排水设施的技能及和缝处漏水原因,以及由此引起的石材破损现象进行考察,研究防止漏水方案与防水对策,决定拆卸修理方法论


image 低压涡流洗涤
image 水泥灰浆祛除

2. 应急保存处理

在对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进行维护整修过程中,对感恩寺遗址东三层石塔的上基台及2层塔身的有脱落危险的部位,以及佛国寺三层石塔宝轮的破损分离部位实施了应急保存处理。


image 保存处理前的佛国寺三层石塔宝轮
image 对佛国寺三层石塔宝轮的保存处理
image 保存处理后的佛国寺三层石塔

3. 制作处理记录

对对象文化财产及个别部材的现状和处理过程进行详细的记录,以备日后避免同类处理工作出现误差,同时也是为在制作指南手册的时候作为基本材料进行参考。另外还可以为日后在监控作业中更便捷地提供记录数据。


image 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处理记录卡片

4. 气象观测

为积累和分析有关感恩寺和佛国寺大气环境的基础资料,2004年在感恩寺遗址,2006年在佛国寺内安装并启动了自动气象观测器。另外,还在佛国寺的石塔周围安放了风向计和风速计,在多宝塔内安装了温度计和湿度计,以完善细微环境下的偏差测定。


image 感恩寺遗址气象观测器(DGB-106)位置
image 佛国寺内气象观测器的位置

安全检查及监控

1. 安全检查

为对石塔的变位,龟裂,错位及部材损坏的程度及进程等进行正确的判断,我们利用光波测距器和龟裂测试计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测。这样可以在发现异常时迅速有效地采取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


image 佛国寺多宝塔安全检查
image 感恩寺遗址东三层石塔安全检查

2. 常时计策系统测试

由于佛国寺三层石塔内部的积心空洞化而引起下层基坛的错位,分离现象。现在通过长时间计策系统对石塔进行长期的监控,其监控结果将在判断正确修缮时机的时候作为重要的资料来参考


image 佛国寺三层石塔长时间计策系统

3. 通过对部材中心轴分析研究结构解析

通过对部材中心轴进行分析,从而对整体结构进行解析,可以减小因为结构变形而产生的破损或者错位等问题。通过对石塔进行三维结构分析,可以在动工前掌握可预计到的破损,变形及错位等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而为解体复原时对3层塔身石的加固工作提供可行性方案。


image
image 3层屋盖石托盘3D监控
image 3层屋盖石3D监控

进度与规划

期间 内容
2003年03月 庆州市/国立文化财产研究所代理工程协议
2003年04月 成立庆州石塔整修负责组织
2004年01月
~現在
通过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为感恩寺遗址东•西三层石塔实施科学保存。
2004年06月15日 召开第2次咨询会议
2004年07月09日 第1次小委员会
2004年07月
~11月
进行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三维扫描
2004年08月~2005年03月 绘制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损坏现状图
2004年09月09日 召开第1次文化财产小委员会
2004年09月 决定佛国寺三层石塔整修方法及范围
2004年12月 第3次咨询会议
2005年01月 -重要石质文化财产保存管理对策报告
-庆州石塔整修工程说明会
2005年02月
~04月
临时增强处理剂研究
2005年03月 为了在佛国寺内设置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实施小气象观测。
2005年03月09日 实施临时增强处理剂试验咨询
2005年05月16日 以佛国寺三层石塔设置平时计量系统为主题,召开第1次咨询会议。
2005年06月
~10月
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污染物质调查与清洗方法研究
2005年06月 对感恩寺遗址东三层石塔进行紧急维修
2005年07月07日 为了制作感恩寺遗址三层石塔增强处理剂与新石,着手实施石材研究。
2005年07月20日 以佛国寺三层石塔设置平时计量系统为主题,召开第2次咨询会议。
2005年08月25日 决定在佛国寺三层石塔设置平时计量系统
2005年08月 着手实施维修对象石塔的大气环境调查研究
2005年09月
~11月
为了调查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设置脚手架和解体用铁质构筑物。
2005年12月03日 为了修改恩寺遗址现场方案,文化财产委员会实施现场调查,提供咨询意见。
2006年01月 感恩寺遗址内设置材料处理场和临时通道
2006年02月 设置感恩寺遗址临时停车场
2006年03月 设置感恩寺遗址参观者通道
2006年04月12日 召开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解体报告会
2006年05月12日 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解体咨询会议
2006年06月 -发行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报告
-实施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解体工作
2006年08月18日 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解体材料保存处理咨询会议
2006年10月20日 刹柱与维修记录的保存方案咨询会议
2006年11月16日
~11月17日
石塔维修工程有关人士恳谈会
2006年12月 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三维扫描
2007年03月
~ 2007年08月
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构造稳定性研究
2007年03月 为了复原感恩寺遗址东•西三层石塔,进行采石,制作石材。
2007年06月
~ 09月
感恩寺遗址东三层石塔三维扫描
2007年08月
~ 12月
佛国寺多宝塔与三层石塔三维扫描
2007年09月 感恩寺遗址东•西三层石塔复原方案提交给文化财产委员会
2008年02月 复原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
2008年05月
~11月
对感恩寺遗址东三层石塔进行增强处理,设置基坛甲石和塔区。
2008年10月 拆除感恩寺遗址现场办公室
2008年11月 设置佛国寺多宝塔临时脚手架。
2008年12月 召开佛国寺多宝塔维修着手报告会。
2008年12月 佛国寺三层石塔平时计量系统资料分析研究
2009年01月
~02月
绘制佛国寺多宝塔表面风化图
2009年03月 召开庆州石塔整修工程咨询会议,向文化财产委员会进行报告。
2009年04月
~06月
拆除佛国寺多宝塔栏杆部和相轮部
2009年07月 佛国寺多宝塔新石制作石材研究
2009年08月
~11月
组装与复原解体材料
2009年12月 召开佛国寺多宝塔维修完成报告会
2010年08月 工程结束
2010年12月 佛国寺三层石塔东北侧上层塔座扁平石确认龟裂
2012年6月 庆州石造文化财产维修工程处建立
2012年2月 佛国寺三层石塔龟裂原因调查分析研究
2012年9月 佛国寺三层石塔解体维修开工报告会
2013年4月 佛国寺三层石塔舍利与舍利容器整理
2013年7月 佛国寺三层石塔塔座中发现金铜佛立像
2014年1月 佛国寺三层石塔解体完工

制定皇龙寺复原基本计划

Image

黄龙寺遗址全景

本次学术大会提供了与遗址复原维修有关的国内外学者和专家齐聚一堂,公开讨论的机会。计划通过此,为皇龙寺复原工程奠定基础,并作为制定皇龙寺复原基本计划的依据。

详细内容

概要

有关黄龙寺的记录在《三国史记》和《三国遗事》中都可以找得到。初期的庙宇建筑是在真兴王14年(553年),在庆州月城的东侧修建宫殿过程中,听说在那里出现了黄龙,因此决定停止原来的工程,改建庙宇,终于在真兴王30年(569年)的时候完成了建筑工程。以后真兴王35年(574年)铸造了丈六尊像,为供奉这个佛像,真平王6年(584年)的时候修建了金堂。善德女王12年(643年)的时候,在慈藏的劝导下,为表达阻挡外敌入侵的愿望,决定修建9层木塔。木塔由百济的工匠阿非知在645年最后建成。皇龙寺是作为国家工程,历经93年时间修建而成的大型寺院,经过多次修理与重建,一直持续到高丽时代。但是,高丽高宗25年(1238)因为蒙古的兵火,佛像与建筑物全部被焚毁,仅留下院子。皇龙寺虽然仅剩下宽广荒凉的院子,但自1976年起历经8年进行的发掘调查结果可以确认新罗时代雄伟的大寺院的规模,4万余件出土文物正成为研究新罗时代的贵重资料。因此,皇龙寺2000年12月作为庆州历史遗址地区之一被收录进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皇龙寺遗址作为庆州旅游综合开发计划之一环,自1971年起开始购买土地,此后进行了发掘调查与遗址维修。遗址维修以发掘结果为基础,在各建筑物遗址上打下基石,筑土后,种上草坪,对遗构采取了保护措施,并为游客准备了指示牌、木头台阶等。

庆州市在2005年作为建设“庆州历史文化城市”的一环开始积极促进黄龙寺的复原事业。并制定了基本计划及召开国际学术会议的方案,请国立文化财研究院代行。国立文化财研究院黄龙寺复原事业团队则分析讨论了复原工作的可能性,并为促进此事业制定了基本计划。这项工作已于2007年1月完成。



促进经过

工程时间:2005年9月~2007年1月



所取得的成绩(2006年2月現在)

  • -制定工程计划:2005年9月~10月
  • -开工报告会:2005年12月28日
  • -日本复原事例现场调查:2006年2月6日~2月11日(奈良、京都、大阪地区)
  • -中国复原事例现场调查:2006年8月28日~9月3日
  • -举办听证会:2006年12月14日
  • -发刊基本计划报告书:2007年1月
  • -制定综合计划:2007年12月
  • -关于复原黄龙寺的基础研究第1轮~第4轮:2007年8月~2011年3月
  •  第一册:《关于黄龙寺遗址的建筑学考察》
  •  第二册:《复原整修技术事例基础研究》
  •  第三册:《关于古代建筑址的平面和结构系统的调查研究》
  •  第四册:《黄龙寺研究现状和课题》2008年11月学术研讨会资料
  •  第五册:《关于黄龙寺金堂的基础研究》
  •  第六册:《关于黄龙寺的基础研究》
  •  第七册:《黄龙寺中央廓的出土遗物》
  •  第八册:《关于复原黄龙寺的考证研究》
  •  第九册:《关于保存黄龙寺址遗构的整修方案研究》
  •  
  • -中国事例研究:2008年10月
  • -日本事例研究:2008年12月
  • -黄龙寺复原学术研讨会:2008年11月
  • -复原基础研究研讨会:2009年11月
  • -发布复原基础研究成果:2010年4月
  • -中国现场调查:2010年11月
  • -复原基础研究论坛:2012年2月
  • -制定黄龙寺复原整修综合计划:2011年4月~2012年6月
  •  第十册:《黄龙寺复原整修综合计划》
  •  第十一册:《关于复原黄龙寺的考证基础研究》
image 皇龙寺遗址全景
image 鸱尾图片

皇龙寺复原国际学术大会

通过国内外学者与专家齐聚一堂,对遗址保存、复原的意义与复原时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公开讨论,来探讨皇龙寺复原的可行性,为复原工程打下基础。

详细内容

概要

针对皇龙寺复原工程的促进,国内外有关学者与专家们齐聚一堂,以学术性、实际性根据为基础,对遗址的保存与利用、复原的意义与方法、复原的各种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从而对复原的问题与原则进行了重新探讨。此外,本学术大会的结果通过共同“提案”进行了选择、发表。

- 大会日程:2006年4月28日~4月29日(为期2天)
- 大会地点:庆州普门园区希尔顿酒店大宴会厅



参加者

通过国内外学者与专家齐聚一堂,对遗址保存、复原的意义与复原时可能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公开讨论,来探讨皇龙寺复原的可行性,为复原工程打下基础。

-发表讨论者:由国内外传统建筑与文化财产专家、相关学问方面的专家构成
-外国受邀专家:邀请意大利、英国、中国、日本等四国的文化财产专家
-参观者:感兴趣的一般人



正式语言

-正式使用语言:韩国语、英语
-会议时为非英语国家受邀者提供同声传译(4个国家)



大会主题

-PARTⅠ:“遗址复原的意义”
-PARTⅡ:“遗址的保存与复原、利用事例”
-PARTⅢ:“探讨皇龙寺复原的可行性”
-PARTⅣ:“皇龙寺复原的诸多问题与探讨”



共同提案(Suggestions)

皇龙寺开始修建于553年,于645年完工,是展现新罗佛教文化精髓的重要文化遗产。2006年4月28日至29日在庆州举办的皇龙寺复原国际学术大会上,发表者与讨论者得出了以下结论。

第一. 价值与意义(Value and Meaning)
皇龙寺的复原有从历史、教育、旅游方面进行探讨的价值,并具有超出提高庆州市民与韩国国民自豪感之意义。

第二. 复原的方向(Direction of the Reconstruction Plan)
皇龙寺的复原必须按照尊重文化遗产所固有的价值方向进行。

第三. 研究的必要性(Necessity of Research)
为了皇龙寺的复原,必须提前从各种方面充分积累有深度的研究成果。

第四. 复原的方法(Methodology of the Reconstruction)
皇龙寺的复原必须在遵守与保存有关的国际标准之同时,针对庆州的历史文化特性慎推进。

第五. 听取意见(Consensus)
皇龙寺复原除相关学者与专家外,还要广泛听取地区居民与市民组织的意见。

皇龙寺复原维修研究

本工程之目的是为促进作为庆州历史城市建设工程之先行工程的皇龙寺复原而制定皇龙寺复原维修综合计划。制定皇龙寺复原维修综合计划是以为复原古代建筑所进行的基础研究为基础提出方案,这是在复原工程的合理性与可行性以及与国民形成共鸣方面所必需的。基础研究必将为相关领域增加有深度的学术研究成果。迄今为止,为皇龙寺复原考证促进了复原基础研究与历史•考古•美术•佛教•城市•造景•古建筑等各领域的基础研究等,发刊了皇龙寺研究丛书1~9册。本工程正以2012年3月之前制定皇龙寺复原综合计划为目标进行。

详细内容

研究成果

皇龙寺研究丛书 1
– 皇龙寺遗址的建筑学考察

皇龙寺研究丛书 2
– 复原维修技术事例基础研究

皇龙寺研究丛书 3
– 古代建筑物平面与结构系统调查研究

皇龙寺研究丛书 4
– 皇龙寺研究的现状与课题

皇龙寺研究丛书 5
– 皇龙寺金堂基础研究

皇龙寺研究丛书 6
– 皇龙寺复原基础研究

皇龙寺研究丛书 7
– 皇龙寺中心区出土文物

皇龙寺研究丛书 8
– 皇龙寺复原考证研究

皇龙寺研究丛书 9
– 皇龙寺遗址遗构保存之维修方案研究

制定扶余定林寺遗址维修工程基本计划

定林寺遗址(史遗)是位于扶余城市中心的百济泗沘时期的寺庙遗址。在660年的时候因为唐朝将军苏丁方而毁失,一直到朝鲜时期,都是作为有”平济塔”或者”苏定方塔”的百济时期古迹在民间流传的。但是,1917年(大正6年)发现的刻有”大平八年戊辰定林寺大藏唐草”的铭文瓦表明”定林寺”为高丽时期存在的废寺,从那以后,这里被开始正式以”定林寺遗址”命名。寺院遗址的南北中心线上矗立着定林寺遗址五层石塔(国宝),讲经堂遗址上留有高丽时代的石佛坐像(宝物)。

详细内容

概要

定林寺遗址在日帝强占时期由日本学者首次进行发掘调查后建为百济塔公园,1979~1980年通过忠南大学博物馆的发掘调查,发现了寺院遗址的全貌。此后,定林寺遗址以发掘调查结果为基础,对建筑物遗址进行覆土维修,在讲堂遗址上修建了石佛保护阁,最近在寺院遗址东侧建起了定林寺遗址博物馆,提供遗址信息与参观资料。定林寺遗址维修工程为历史文化资源复原维修工程之一环,自2005年10月起由国立文化财研究院定林寺遗址复原维修工程队实施基本计划,2006年12月完工。



计划目的

-再现百济建筑文化
-通过有效维修改善参观环境



计划方向

-为改善遗址参观环境制定有效维修方案
-关于促进定林寺遗址复原维修工程的社会 •经济可行性调查



基本计划

-重新设定范围:定林寺遗址范围(复原维修)与博物馆范围的重新调整及特性化,定林寺遗址与博物馆之间利用空间范围计划
-瓦窑遗址维修:百济瓦窑遗址维修后设保护阁
-为扶余居民制定的空间计划:确保休息与各种纪念活动空间
-改善便利设施:改善参观介绍系统,设立休息设施(咨询中心)
-改善造景设施:制定各区域的装修计划与造景设施计划


image 扶余定林寺遗址全景(南-北)
image 扶余定林寺遗址全景(西-东)

感恩寺遗址综合维修基本计划

感恩寺遗址(史迹)为统一新罗时代的护国寺院所在地,感恩寺遗址东․西三层石塔迄今仍保存完好,是建筑物基石和基坛等遗构完好保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感恩寺遗址于1959年(国立博物馆)和1979年~1980年(文化财产研究所)经过2轮发掘调查,1961年与1997年分别发刊了第1、2轮发掘调查报告书。感恩寺遗址不应作为荒废的寺院遗址被掩埋在过去,而必须作为活在现在,可与参观者进行沟通的遗址得到维修。此外,它还与蕴含着文武王护国意志的东海文武大王陵(史迹)相邻,具有可与不仅以地区居民,而且以全体国民为对象弘扬护国意志之活动相联系的价值。本工程2006年12月根据庆州市的感恩寺遗址综合维修基本计划制定代理工程之委托,由国立文化财产研究所感恩寺遗址复原维修工程队实施基本计划,并于2007年12月完工。

详细内容

概要

感恩寺遗址采用统一新罗时代的传统技术修建,制定计划时,考虑到这一历史特性,在维修技法中也采用传统材料,对当时的表现手法进行保存、重新使用,以令一般人对遗址有更深的了解。此外,为令参观者学习包括感恩寺遗址在内的整个地区的历史与文化,还计划准备信息共享与体验空间,以用作生动有趣的历史教育场所。



计划目的

-通过有效维修改善参观环境
-再现新罗建筑文化,用作继承历史文化的场所



计划方向

-遵守遗址保存与使用原则
-最大程度对遗构原型进行复原
-使用可对遗构进行还原的维修方法



计划内容

-遗址复原维修方法计划
-重新调整感恩寺遗址与服务空间范围
-通过设立信息中心与商店等为参观提供便利
-通过拆除周边民居与商业设施来改善周边景观
-制定周边未发掘地区的发掘调查计划
-制定文化财产保护区域扩大计划
-感恩寺遗址周边营造休息绿化空间
-制定工程促进计划

研究成果

1992 鳳停寺・極楽殿修理工事報告書
1992 凤停寺极乐殿维修工程报告书
1998 法住寺捌相殿维修工程报告书
弥勒寺遗址石塔调查研究报告书 1、2、3
2004 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
2006 皇龙寺复原维修基本计划报告书
2006 皇龙寺复原国际学术研讨会资料集
2006 定林寺遗址维修基本计划报告书
2009 “新罗感恩寺与三层石塔”研讨会资料集
2010 感恩寺遗址西三层石塔维修报告书
2013 弥勒寺遗址石塔舍利容器图录
2013 皇龙寺墙壁复原维修基本计划
2013 皇龙寺复原第1轮深入研究(皇龙寺研究蓝皮书11)

Banner

International Cultural Heritage Cooperation 文化财厅 國立古宮博物馆 Korea National Commission for UNESCO